转自:光明日报
成都一家滑雪体验店里,家长带孩子练习滑雪。新华社发
家长带孩子在天津一书店阅读挑选书籍。新华社发
在上海举行的城市建设者“家”年华活动中,父亲与孩子合力完成游戏任务。 新华社发
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在辖区的城市公园举办亲子活动,邀请家长与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程启瑶摄/光明图片
【幸福处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孩子有时会遇到难以自行排解的心理困扰。作为家长,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第1招:教孩子守住自己的心理边界
教会孩子明确自己的心理边界,帮助他们理解“我是谁”和“别人是谁”的区别。让孩子通过言语和行为界定自己的情感空间,学会在互动中保护自己的心理安全感。父母可以通过示范和对话,帮助孩子识别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对自己不尊重的,并教导孩子如何坚定而礼貌地说“不”。父母可以演练“侵犯”孩子“领地”的行为,比如进入孩子的房间翻看东西,查看孩子的手机等等,看看孩子是如何应对?据此进行引导说明。心理边界被“侵犯”后,孩子大多会有愤怒的行为,这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察觉自己的愤怒,同时引导合理地表达愤怒。
第2招:教孩子表达拒绝
拒绝感是正常的情感反应,关键在于如何表达。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通过语言而非行为来表达拒绝,例如使用“我不愿意听从你的建议,是因为……”来传达自己的感受。此外,孩子应学会在恰当的时机和场合表达拒绝,避免过于内敛或过于激烈。表达拒绝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外显展现,拒绝的表达是孩子力量感的体现。父母以身教的方式表达拒绝,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最常见的是延迟满足策略: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有限回应,延迟满足。
第3招:锻炼孩子自我觉察能力
自我觉察是指对自己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意识。家长可以通过问孩子开放式问题,如“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你觉得这件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来促进孩子的自我反思。同时,鼓励孩子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提高他们的情绪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在复杂的情境中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如“此时此刻”策略,就是在一些人际沟通或矛盾中,借助正念觉察来“看到”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和表现。
第4招:教孩子与自己(父母)博弈
“博弈”不是亲子冲突,而是理解和尊重彼此观点的过程。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表达不同的意见,并学会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进行谈判。此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感受。通过家庭中的“博弈”训练,孩子能学会与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的驾驭能力,这也是适应人际关系的基础。
第5招:教会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教会孩子做真实的自己,意味着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而不是盲目迎合外界的期待。通过激励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内在的自信和自我认同。在家庭中鼓励孩子表达自我,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选择,让他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真实性格,能够辨析自己是被“外界”定义还是被“自己定义”。
第6招:教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
情绪识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家长可以通过情绪卡片、情绪图表等工具,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不同的情绪,如愤怒、悲伤、快乐等。此外,父母应鼓励孩子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如语言表达、绘画、运动等,避免情绪压抑或失控。通过这些方式,孩子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健康地表达和管理情绪。其实,提升情商的关键是管理自己的情绪,而非成为所谓的“社牛”或“八面玲珑”。
第7招:帮孩子定义自我
帮助孩子定义自我就是要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我的爱好是什么”等。父母可以通过开放式对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和兴趣小组,让孩子在多样的体验中找到自己。通过帮助孩子树立自我价值感和独立个性,孩子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面对挑战时也能保持坚定的内心。此外,自我暴露是一个不错的策略,父母可以尝试进行自我描述,引导孩子生发自己的认知。自我的独特性是自我认知的关键,而非被优缺点定义的自我。
第8招:帮孩子分析自己的过去
理解过去的经历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应对未来的挑战。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告诉他们感受和体验是关键,而非用所谓的成功或失败来定义。通过讲述家庭故事或反思过去的挑战,孩子可以学会如何从经历、经验中感受和体验,并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未来的智慧。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回顾各自过去的关键事件,探讨自己是如何定义这些事情的。这样积极的探讨可以让孩子逐渐放下对自己过去的认知,这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很有帮助。
第9招:教孩子识别自己的心理困惑
孩子要学会识别自己的心理困惑,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父母可以通过日常对话,让孩子明白寻求帮助并非软弱,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在学校、家庭或人际关系中的困惑。父母可以尝试进行自我分享,分享自己的心理困惑并向孩子求助,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亲子沟通,还能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心理困惑。
第10招:教会孩子进行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兴趣、性格、价值观及自我成长等不同方面。父母可以通过提供各种探索机会,如旅行、阅读等,鼓励孩子多角度了解自己。定期的家庭心理对话也能帮助孩子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进一步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孩子自我的探索类似一场“内在世界的心灵之旅”,这场“旅行”是孩子内在力量成长的关键,而父母的静心陪伴、无条件接纳与“有限有原则”的支持,则是孩子自我探索的重要力量。
这10条心理建议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心理能力与素养,促进孩子的自我心理成长,还能促进家庭的情感沟通理解与“心灵共振”。家长一定要明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探索自己、管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困惑,进而在未来纷繁复杂的挑战中保持内心稳定与坚忍,你的作用比想象的更大。
(作者:胡娜,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