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侦查破案、惩治凶手故事的热情,与神秘陌生的侦查工作是矛盾的,而侦探小说则是化解这对矛盾最好的载体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古代仵作如何验尸?“赏金猎人”如何探案?剃头匠何以成为外科医生的鼻祖?警察为什么要穿警服?警服又为何是深蓝色的……这些激发着人们好奇心的提问,可以在不同时期的侦探小说里找到线索。而对这些有趣话题的讨论,从2023年起,也出现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面向本科生推出的通识选修课课堂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副教授张梦星是上述“侦探小说中的侦查学”课程主讲人。除了教学,张梦星也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现代侦查技战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多次作为专案组咨询专家参与刑事案件的研究和分析。
尽管只有16个学时,张梦星的课却受到了学生的追捧:报名要靠“抢”,听课“抬头率”达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备好这门课,张梦星撰写了长达20万字的讲义。起初,讲义以公众号文章形式连载,后来讲义汇编成书,获批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通俗读物项目立项。
小说中蕴藏了司法制度与现代科学
近年来,热播的刑侦题材影视剧和畅销的侦探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向公众揭开了侦查技术的神秘面纱。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侦查学仍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从什么角度切入侦查学这门学科,又如何将年轻人的喜好与侦查知识有机结合,开课前,张梦星有过深度思考。
在张梦星看来,人们对于侦查破案、惩治凶手故事的热情,与神秘陌生的侦查工作是矛盾的,而侦探小说则是化解这对矛盾最好的载体。作为通俗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侦探小说的内容不仅是对侦查破案工作平铺直叙的描写,还蕴藏了司法制度、现代科学、人文情怀等多种内涵。在课程设计上,张梦星将侦查学的知识穿插在几部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侦探文学作品中。
张梦星表示,侦探小说的受欢迎程度不仅体现在销量上,还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上。侦探小说何以能在100多年间持续吸引广大读者?她认为,核心原因在于侦探小说的解谜过程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另外,正义在解谜过程中得以彰显,这又符合了人们内心对于正义的追求。
多年以来,文学史上产生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侦探小说家和经典的侦探文艺作品。
第一堂课时,张梦星向学生抛出问题:谁是你心目中的世界第一名侦探?学生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多样的,有人回答是江户川柯南;有人觉得,世界第一名侦探毫无疑问是福尔摩斯;当然,这些回答中也少不了提到中国古代侦探的代表人物狄仁杰。
张梦星解释,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世界第一名侦探”。但被公认为全世界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则是创作于1841年的《莫格街凶杀案》,作者是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故事中的法国侦探杜宾也成为此后部分推理小说中主角的重要参考。
第一部侦探小说的诞生透露出侦查工作的发展
《莫格街凶杀案》讲述了一件血案的侦破经过。在法国巴黎,母女俩在门窗紧锁的寓所内被杀。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被害人的死相凄惨,其中母亲的尸体在后院被发现,“尸体被锐利的刀具割开了颈部,仅剩部分皮肤和肌肉组织相连”。
张梦星告诉学生,从侦查学上来讲,这样的凄惨死相是典型的、标志性的作案手法,它往往体现了被害人和嫌疑人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
故事中,推理高手杜宾发现警方忽略了进入房间的某一处通道,又根据证人提供的情况和自己的细致观察推论出真正的作案者。张梦星介绍,《莫格街凶杀案》用大篇幅进行了逻辑介绍和推理,恰恰补上了罪与罚当中的重要一环,即侦查环节。
以破案为目的,主人公是职业或非职业的侦探,通过逻辑推理查明案情——这三点也成了后来的侦探小说的必备要素。
第一部侦探推理小说的诞生透露出,这个历史时期的侦查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张梦星谈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圈地运动中,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在新型城市当中,其犯罪形式较之以往以血脉宗族为纽带而聚居的农村社会大有不同。新型社会由陌生人组成,人和人的矛盾有可能是非常隐蔽的,复杂的社会结构催生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导致犯罪率升高,而为了控制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现代警察和现代司法制度随之产生。
在讲课时,张梦星还经常提到几位推动侦查学发展的关键人物。其中就包括开发出罪犯识别系统的关键人物阿方斯·贝蒂荣。贝蒂荣从1879年起在巴黎警察局工作,当他受够了那些规格不统一的照片后,决心开发出一套记录嫌犯特征的方法。他成功地开发出了被称为“贝蒂荣体系”的人体测量方法,能够分门别类地详细记录人体特征,而且便于归类和使用。
“贝蒂荣体系”主要测量和记录五项主要数据:头部长度、头部宽度,中指长度、左脚长度和肘部到中指指尖的长度。测量得出的数据被纳入一个复杂的文件系统中,根据特定的特征组合,可以检索到个人记录。借助这一系统,巴黎警方侦查能力大幅提升,破案率屡创新高,犯罪形势得以好转。
应该说,贝蒂荣首先将现代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引入侦查实践。自此开始,侦查真正从经验走向科学。
侦探文学与侦查工作的“互动”
大侦探福尔摩斯是张梦星心目中的“世界第一名侦探”。
风靡全球的福尔摩斯系列小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张梦星介绍,这个时期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顶峰时期。作者柯南·道尔对侦探小说的贡献是巨大的,其小说的故事结构、推理手法和奇巧的构思都给该类题材的小说树立了范本,将侦探小说推向了一个崭新时代。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这一对经典搭档,在原著及其衍生作品中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有趣的是,在福尔摩斯出现的时代,侦探文学和侦查工作开始产生了“互动”。
柯南·道尔总是在作品中第一时间回应法庭科学的发展。张梦星举例,在第一部以福尔摩斯为主角的小说《血字的研究》中,作者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这位大侦探的特长。他懂化学、懂解剖学、懂医学、懂地理学……这与大侦探杜宾时期的侦查工作有所不同:福尔摩斯是人类进入科学证据时代之后的侦探。他用的侦查破案方法是当时全部的刑侦科技成果,其中涉及法庭科学的各个分支,比如说法医学、毒物学等。在小说《斑点带子案》中,就提到了下毒杀人,还涉及了笔迹鉴定等技术。
据张梦星介绍,至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的墙上,还写着这样三句话:“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这是我国南宋时期的宋慈在公元1247年著成的《洗冤集录》中提到的,意为“在案件侦办之初,没有比做好伤、病、尸体的检查验证更要紧的了”。宋慈被誉为世界法医学界的鼻祖,《洗冤集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凡有接触,必留痕迹。”1910年,法国侦查学家艾德蒙·洛卡德提出了著名的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而在洛卡德提出这一划时代、奠基性的论述之前,《福尔摩斯之黑彼得》中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曾侦破许多案件,可我从来没看见过飞行的动物作案。只要罪犯生有两条腿,就一定有踩下的痕迹、蹭过的痕迹以及不明显的移动痕迹,一个运用科学方法的侦探全可以看得出来。”
洛卡德曾公开表示,“洛卡德定律”有福尔摩斯的功劳。
侦查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张梦星表示,从人体测量法到指纹技术再到DNA技术,法庭科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式渐进的,这一过程中,侦查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许多多经典的侦探文学作品承载了普通人想要了解真相,认识世界的渴求。目前,福尔摩斯时代已经远去,侦探小说似乎走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节点。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刑侦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不断涌现,市场上还出现了密室、剧本杀等与侦查有关的新兴文化业态。
“侦查学是全世界最有意思的专业之一。”张梦星说,“未来,侦查学会承载着更多更有意思的知识走到大家面前。”
对此,张梦星很有信心。
责编: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