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
图片 | 来自网络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政策节奏与市场走势可能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本文仅做趋势性探讨。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2025年4月19日,北京南海子公园。一大早,21台人形机器人站上了半程马拉松的起跑线。
他们从南海子公园一路向北,穿越亦庄经开区,终点是通明湖信息城,21.0975公里——这群机器人要靠双足走完这条之前属于“人类”的路线。
这其实不是科技圈第一次玩“机器人竞速”。早在十多年前,就有高校间组织机器人走迷宫、跳舞,甚至打足球。但像这样,完全拉到真实道路上、以公开赛事形式呈现的,还是第一次。
而“第一次”,往往注定不会轻松。
过程中,有的机器人跌倒了又站起,有的头颅掉落、被操作员用胶带固定回去;更有甚者,直接原地打转、撞上护栏,把人类陪跑员也一同拖倒在地。
场面充满混乱又生机勃勃,有点搞笑,也有点感人。
这场比赛根本就不是比谁跑得快。真正比的,是在真实环境下——谁的机器人,能坚持不死机、不摔烂、不跑偏,“活着”到终点。
最终,有6台机器人完赛:
来自亦庄的“天工Ultra”在三次换电、一次摔倒的情况下,以2小时40分的成绩夺冠,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半马的仿人机器人。排名第二的是“小顽童”,第三是“旋风小子”,两者皆来自松延动力。
比赛期间引发舆论热议的,是一款“宇树”机器人参赛者刚刚起跑就摔了。这必须要澄清一下,宇树公司本身并未正式报名参赛,是别的队伍借了他们的物理本体,系统、算法和队员都是另配的——这些对机器人的性能才有决定性的影响。
很多人会问,这样一场比赛,
为什么放在亦庄举行?为什么要放在这个北京东南角的产业新区?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事儿,不止是“跑比赛”,而是“跑生态”。
而亦庄,正是那个能把生态跑出来的地方。
首先,亦庄是“北京制造”的主战场,与海淀负责源头创新不同,亦庄的使命是让技术“跑起来”。
这里聚集了有30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如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等企业,从控制器、电机、驱动器,到整机集成和系统落地,一条产业链拉到底,形成了“1+6”模式:1个核心零部件体系,加上6类典型机器人应用场景。
而这场机器人半马,恰好构建了一个“动态应用场景”,
将这些分散的研发力量,统一拉入公共注意力的聚光灯下。
其二,与其说亦庄是一座园区,不如说它是一个城市级的“系统测试场”。
这里构建了大数据平台、大模型平台、数字孪生平台三类共性平台,开放了九大标杆场景,包括高端制造、医疗康养、电力巡检等,预计将带来上万台机器人实际应用需求。技术不是挂在实验室墙上的海报,而是实实在在地“跑”在场景里、“连”在云端上、“嵌”在设备里。
这场马拉松比赛的沿线,就部署了基于经开区“自动驾驶示范区”体系的智慧感知网络:从南海子起点一路向北,穿过自动驾驶示范区、智慧园区、创新实验平台,最后抵达通明湖信息城。
机器人在跑,城市在配合,摄像头、无人机、引导车、地面感知、空中轨迹,“天、空、地、人”全系统打通,在赛程内,可以随时跟踪引导车的轨迹,全面掌握赛道周边人流、车流等情况,精准跟进周边动态。
所以,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这次赛事也是一个验证平台、测试平台、展示平台,研发人员、发烧友和企业的交流平台。”
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测试验证,例如,日本的福岛机器人测试场主要侧重于灾后重建和机器人技术的测试,而韩国的世宗市则在AI政务实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地区在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技术应用的广度上,尚无法与亦庄相提并论。
亦庄以赛代试,以场景促落地,
这场比赛不是亦庄“抢来”的,而是这场比赛本身,离不开亦庄的能力支撑。
最让我们惊喜的,是“机器人马拉松”这个事件本身。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炫技”,而是一次“产业叙事”。
有些PR,做出来是给行业内人看的;有些PR,是给政策层看的;但像这场机器人半马——它是面向所有人的。
比赛当天,很多普通市民在公园遛弯时偶遇了“机械跑者”,不止一个人问:“这是真的机器人?它在干嘛?”
老百姓对这些产生好奇,就是一次破圈。
而且这个事情就有很强的话题性与传播度。
在外网上,我们看到CNN,华尔街日报、彭博社、路透社、纽约邮报等等媒体都在从不同的角度报道这个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长期由欧美主导“科技想象力”的时代语境中,我们往往习惯了西方的科技公司用发布会、纪录片、TED演讲来打造品牌光环。
而亦庄的这场赛事,另辟蹊径,以“人人可看、全民可感”的方式,把最前沿的技术转化为一场全民话题,成为文化符号和集体经验的一部分。
这一点,与硅谷在早期通过“Homebrew Computer Club”聚会所做的事——不是推销技术,而是制造一种社会氛围,让技术成为公共议题的一部分。
所以这场比赛的最大价值,
不是让专业观众“惊叹”,而是让普通人“理解”。
它甚至可以作为一座城市进行“科技传播能力”自我测试的模板:
你能不能把一个复杂的产业生态,用一次活动、一个事件、一个符号讲明白?能不能不靠讲概念,而靠现场感?让科技“自己走出来”,走进市民朋友圈、抖音视频、媒体头条?
这种“具身PR”,可能比再多的产业论坛、政策文件都来得有记忆点。
而这,值得其他有产业野心、有创新愿景的城市借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