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标准化启动元年 产业呼吁加强合作避免分裂风险

转自: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谭伦北京报道

    2025年作为全球6G技术标准制定的“元年”,全球6G产业正在迈入关键窗口期。

    据Research And Markets近日发布的报告,最新市场研究显示,2024年全球6G技术市场规模达16.6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149.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98%。同时,The Insight Partners亦预计,6G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7.45亿美元增至2031年的52.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1%。

    与此同时,产业链也在迅速跟进。《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全球主要运营商与设备商正在大幅提升6G研发预算。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三星电子等巨头在2024年年底至2025年年初相继宣布,将年度研发投入提升5%至10%,其中AI+6G相关项目占比显著提高,旨在打造“AI原生”无线接入网。

    投资市场也对此做出了积极反应。S&P Global数据显示,2025年3月全球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交易额环比增长逾4倍至660.1亿美元,投资轮次则微增,达到1262笔。6G相关初创企业在高频毫米波芯片、AI原生网络架构、星地融合终端等领域获得了重点布局资金。

    随着产业化的提速,在政策层面,欧盟、美国、中国等多方也纷纷推出专项基金与行动计划,意在抢占6G标准话语权并培育本土产业链。资本、技术与政策多轮驱动,使得6G正成为全球通信产业新的增长极。

    6G标准化面临分裂风险

    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6G供应链安全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隐忧。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愿景框架,全球6G标准化制定组织3GPP计划于2025年6月启动6G技术标准研究,2025—2027年完成技术研究阶段,2029年3月份完成第一个版本技术规范。

    正因标准未定,在台面之下,全球主要大国针对6G的竞争早已开始。公开信息显示,目前美国成立了Next G联盟主导毫米波与AI融合技术研发,欧盟则通过Hexa-X-II项目聚焦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日韩则押注太赫兹通信,而中国IMT-2030(6G)推进组也在有条不紊地推动6G的研发。

    这样的竞争态势也让即将出炉的全球6G标准讨论蒙上一层阴影。“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令6G标准化存在分裂风险。”在日前南京举行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从1G到3G,世界曾经历过各自为战的纷争;而4G至5G时代,全球统一标准为产业链降本增效树立了范例。若各国各自为战,将重蹈1G—3G割裂之覆辙,抬高设备与终端开发成本,阻碍全球产业协同发展。

    邬贺铨指出,标准统一只是第一步,6G还需在频段选取上形成全球共识。6G所需的毫米波与太赫兹频段资源,一旦各地各行其是,不仅基站设备和智能终端设计将更加复杂,也会推高产业链整体成本。他呼吁凝聚各国监管机构、运营商与设备商的共识,实现频段资源“同一编码、同一频段”的目标。

    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6G供应链安全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隐忧。邬贺铨指出,原本由市场自发决定的供应链格局,因外部因素正遭遇人为干扰。这不仅危及技术研发与设备交付,也可能导致关键元器件制造与测试分裂,阻碍全球协作。他建议通过国际会议与行业联盟推动供应链统一与开放,确保关键材料与核心器件的跨境流通安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也强调,空天地一体化与数字低空的融合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乃至国际伙伴的深度协同。中国科学院院士尤肖虎则呼吁,移动通信系统需全球协同,避免重蹈“不同制式导致资源浪费”的覆辙。

    此外,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理事长闻库则从标准制定流程角度出发,建议6G标准制定要兼顾运营商、垂直行业与终端用户的多元需求。据其透露,3GPP将于今年启动6G标准化工作,CCSA将组织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并在国内外同步推动关键技术落地。闻库特别提醒,应务必借鉴以往TDD关键技术研发经验,确保创新成果与国际标准同步,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而除了统一的6G标准外,闻库还进一步指出,应在标准讨论之外,构建包括学术界、产业界、监管机构与终端厂商在内的标准化协作生态,避免“闭门造车”。

    三大技术挑战待解

    随着低空通信技术进入6G范畴,卫星通信与地面蜂窝网络、无人机通信等异构网络如何无缝联接与资源调度,成为新的产业问题。

    尽管市场与资本预期高涨,但是,产业界目前也依然对6G持更多谨慎乐观的态度,并力图解决其在高频段覆盖与能效平衡、通感一体化与AI融合、空天地一体化与异构网络协同等三大方面存在的挑战。

    据记者了解,由于毫米波、太赫兹频段传输距离短、功耗高,因此6G的网络覆盖与成本挑战,历来是外界对其推进最大的疑问。对此,东南大学教授洪伟在大会期间透露,得益于IC技术的快速迭代,毫米波相控阵芯片成本已经大幅下降,从最初的单通道几百美元下降到单通道不足一美元,完全可以支持大规模商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毫米波波束成形芯片在内的产品已经实现国产化替代。

    同时,洪伟透露,针对5G毫米波的信号覆盖与接收问题,东南大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对称全数字大规模阵列架构”,能够兼顾性能与成本,并已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完成验证。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葛晓虎则表示,可通过AI优化波束赋形、智能功率调度,以及轻量级AI模型部署,实现网络端到端节能与绿色可持续。

    此外,随着AI的大行其道,6G通感一体化与AI融合也带来了更多挑战。由于6G不仅要传输信息,更需感知环境、执行算力决策,传统通信架构恐怕难以支撑。如何解决这一挑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武刚表示,可以将通感融合划分为“频率共享”“硬件资源共享”“多站协同”等四级,并在3GPP Rel19中推动ISAC模型落地。

    邬贺铨则再次呼吁,加强与汽车、能源、制造业等垂直行业的对话,深入了解各行业对6G网络可靠性、安全性和灵活性的真实需求,在标准、频段与供应链层面统一,从而促进AI与6G深度融合。

    此外,随着低空通信技术进入6G范畴,卫星通信与地面蜂窝网络、无人机通信等异构网络如何无缝联接与资源调度,成为新的产业问题。对此,尹浩提出了“星地一体化与数字低空”立体网络,需突破异构网络切换、频谱动态分配和AI驱动的网络自优化与安全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他建议,通过AI驱动的跨层协议与区块链等分布式信任技术,构建异构网络互信与协同管理框架,确保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安全与可靠性。

    中国信科副总工程师陈山枝则认为,未来6G需实现高轨、低轨卫星与地面基站、无人机及边缘节点的统一融合,以形成全域覆盖与弹性网络能力,助力低空经济与无人系统等新场景发展。

    中国加速打造6G完备产业链

    工信部今年首次批复26GHz毫米波试验频率,为8K转播、通感一体等场景的技术验证奠定基础。

    值得欣喜的是,在6G这一关键数字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的早期投入也获得了回报。目前,中国6G产业已形成“顶层设计、科研攻关、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布局。

    在不久前举行的两会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6G列为未来产业培育重点,反映出6G已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鼓励企业深入开展6G潜在技术研究,形成一批6G核心研究成果。

    在关键技术层面,除了在核心芯片领域,“国内已实现突破”,相控阵芯片成本从数百元降至不足1美元,完全具备大规模商用条件。洪伟指出,中国毫米波产业已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的完整可实施技术体系”,迎来商用元年。他指出,工信部今年首次批复26GHz毫米波试验频率,为8K转播、通感一体等场景的技术验证奠定基础。

    此外,记者了解到,中国信科集团也牵头了16项3GPPNTN(非地面网络)标准立项,成为全球主导卫星互联网标准最多的企业。同时,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在无蜂窝系统、空天地一体化试验中,通过Tbps(万亿比特/秒)级无线接入、毫米波/太赫兹传输和AI融合验证,时延降低近1个数量级、可靠性提升2个数量级,并兼容3GPP标准。

    产业链层面,记者了解到,目前华为、中兴等设备商在3GPP牵头16项星地融合标准,而中国移动联合产学研发布6G通感算智融合系统概念样机,中信科移动推出“全息超表面宽带通信样机”,实现毫米波多用户多流传输。陈山枝表示,5G体制兼容、6G系统融合的技术路径已获国际认可,星地融合将突破传统覆盖瓶颈。

    随着国产6G产业链的逐步完备,北京邮电大学陶小峰教授认为,6G研究需范式转变,应从“以通信指标为核心”向“面向场景价值设计”过渡。他呼吁,全行业共同参与6G场景定义与标准制定,打通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