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一场全球首创的机器人马拉松赛事4月19日在北京经开区顺利落幕,来自全国各地20支机器人参赛队从赛前彩排亮相到赛场展现身姿,乃至颁奖环节,每个“显眼包”都盖过了人类运动员。这场比赛不仅是“人机共跑”的亮眼赛事,更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可谓是科技水平和能力的竞技场。
完成长达21公里多的半程马拉松,人类运动员比拼的是体能和耐力,而电机驱动的人形机器人,相当于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稳定状态下的长距离奔跑,角逐的是技术的先进性与稳定性,其背后更需要攻克多个关键难题。在本次赛事中,线上线下很多观众都在为机器人半马选手摇旗呐喊,同时也深度感受到“机器人的一小步,人类科技发展的一大步”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作为本次赛事的主办地,北京亦庄布局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拥有机器人生态企业140余家,产值规模近百亿元,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和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在这一强大的产业背景下,从实验室到现实中的复杂场景,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迭代和产业化落地正在提速。
在今天的本次比赛中,夺冠的天工机器人离不开人类领跑员的引导,而拿下亚军的“小顽童”松延动力机器人N2穿着29码童鞋步履如飞,已经不需要人类领跑员。据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姜哲源介绍:“半马其实相当于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测试,既考验算法能力能够跑多快,同时也考验硬件本体能不能撑住这21公里,能不能够在长时间连续工作下,算法依然保持稳定。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公平的、有标准化规则的一个测试。”
对各个人形机器人参赛队而言,这些机器人大多并非专门为跑步研发,之所以参加马拉松半马,除了进行一次技术“大练兵”,更长远的意义还是未来更多场景的产业化落地。
作为本次赛事冠军“天工Ultra”的“娘家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唐剑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首先是在工业和泛工业场景做一些巡检类以及简单的操作类的工作;第二步是在商业的场景提供商业服务,如完成像打包、扫码等相对比较复杂的操作,第三步是走入生活和家庭扮演保姆管家的角色。
“我们要真正做产业化落地,需要机器人7*24小时连续稳定工作不出大故障,马拉松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测试机会去展示一下,证明机器人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唐剑说,就目前的市场接受程度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最主要市场来自教育科研行业的采购,进行应用开发或是算法验证。他预计,今年一定会有厂商在一些实际应用场景里实现相对比较大规模的落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汪浩舟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