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丨邹蔚、吴欣晓
一场生物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NK细胞(自然杀手细胞)是肿瘤的“职业杀手”,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机构和企业投身NK细胞治疗的探索。
位于杭州的英百瑞是全球NK细胞治疗领域的头部公司,拥有4款进入临床的产品线。其“即用型”NK细胞库如同免疫系统的“战略储备军”,无需配型、随取随用,正在肿瘤、自免疾病甚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战场开辟全新战线。
今年1月,英百瑞完成A+轮近亿元融资,目前融资总额近4亿元,成为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
英百瑞创始人苗振伟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赴美国范德比特大学从事生物化学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美国多家生物企业负责研究,并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索伦托治疗公司(Sorrento)担任CTO。2016年,苗振伟回国创办英百瑞。
数据显示,英百瑞所在的全球细胞治疗赛道正以23.4%的年复合增长率迅猛发展,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 850 亿美元的规模。
最近,铅笔道与苗振伟博士就创业经历、市场竞争格局、生物医药前景等话题交流,以下是对话精华。
- 01 -
NK疗法头部公司如何炼成
铅笔道:今年1月英百瑞完成A+轮融资,投资人最看好公司的哪些方面?
苗振伟:这一轮融资由华睿资本领投5000万,目前已签约近1亿,预计最终本轮融资额达1.5亿左右。
华睿投资英百瑞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英百瑞是NK细胞治疗领域全球第一。我们拥有4款进入临床的产品线(另有2款刚申报),为全球临床管线最丰富的NK公司。
二是从产品疗效已从肿瘤扩展到非肿瘤领域。我们从2016年聚焦通用现活性NK细胞开发,2024年进入2.0时代,产品线从肿瘤领域拓展到非肿瘤领域,覆盖自免疾病(如红斑狼疮、荨麻疹)、慢性病(脑梗、慢阻肺)和中枢神经疾病(帕金森、老年痴呆),疗效显著且安全。
其市场潜力巨大,且按药物开发机制开展临床试验,同时发展大健康产业。
三是我们已在进行商业化布局。从技术到临床再到市场,我们已实现200升GMP规模化生产,产能全球最大,同时探索“疗效收费”模式,让更多患者可及。
2020年,我们8000万元Pre-A轮融资。紧接着,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公司又进行了2.3亿A轮融资。这两轮公司共筹集了3.1亿人民币的资金。
去年我们还被滨江区和杭州市评为准独角兽企业和IPO上市后备企业。
铅笔道:2024年英白瑞进入2.0阶段,把NK细胞疗法从肿瘤领域扩展到很多慢性病领域,扩展的难点是什么?
苗振伟:难点在于需重新验证NK细胞的"中心枢纽作用",通过临床创新发现新适应症。
过去认为几年,人们认为NK只是先天免疫防线,但我们发现它是天然的防御机制,可以调控多种疾病。
在临床创新中,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疾病、人群、疾病阶段和治疗方案,实现患者获益,满足临床刚需。
过去很多疾病未尝试用NK产品治疗,因此探索过程至关重要。要通过临床探索发现NK细胞的新作用,拓展新适应症,开发新治疗药物。
铅笔道:目前NK细胞疗法的临床结果如何?安全性和有效性怎样?
苗振伟:目前治疗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都得到确证,正在拓展剂量,二期临床一个产品会有多个适应症,逐个攻克。
根据监管要求,先做单一产品安全性实验。
目前IPR 854已完成一期临床,正在申报二期临床。这对于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末线治疗的生存期显著延长。我们有一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经过治疗后带瘤生存超4年,生活质量恢复至正常工作。
IBR 82在进行中等剂量爬坡用于一期临床,预计今年七八月份完成;IBR733针对净肾有白血病,作为潜在突破性疗法,今年七八月份完成一期临床并开展二期临床;还有针对b细胞淋巴瘤的产品,今年4月在瑞鑫医院首次病人入组。
铅笔道:NK疗法与化疗、放疗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果这种疗法普及,普通人看病有哪些变化?未来癌症会变成慢性病吗?
苗振伟:NK细胞疗法属于免疫治疗,与传统化疗、放疗机理不同,疗效、安全性和评估方式也不一样。
化疗主要评估客观有效率,伴随严重副反应,很多病人耐受不了,且总体生存时间延长不长。
NK细胞疗法几乎没有严重副作用,除了延长病人生命,还能显著改善身体机能,比如减少腹水、胸腔积液,减轻癌痛,增加体重、体能,让头发变黑等。
NK通过免疫调控抑制转移灶,而非化疗追求快速肿瘤缩小。免疫治疗将来评判标准更看重总体生存时间(OS),但OS观察时间长,也会用疾病无进展时间(PFS)作为替代重点。
如果NK细胞疗法普及,可能会改变癌症治疗模式,让癌症治疗更像慢性病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铅笔道:NK细胞疗法治疗哪几种癌症的效果比较相对比较显著呢?
苗振伟:我们目前主攻实体瘤,有两款核心产品:一个是靶向5T4的IBR 854,另一个是靶向Trop2疗法。这两个靶点都是肿瘤驱动基因,高表达于多种癌症中,直接关联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风险。
实体流产品中,靶向5T4的IBR 854在大多数实体流效果显著,对卵巢癌(特别是经过墨线波耐药的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突出。
靶向Trop2疗法,对很多高表达该靶点的肿瘤有效,比如消化高肿瘤、前列腺癌、试管癌、结直肠癌等。像有结直肠癌四期伴肝转移的患者,经治疗带瘤生存四年,疾病控制稳定。
不过像三阴性乳腺癌这类ADC药物扎堆的领域,我们暂时不重点做,先解决临床最缺方案的“硬骨头”。
- 02 -
NK疗法的商业化探索
铅笔道:你觉得NK细胞疗法在未来会怎么发展?会不会慢慢替代化疗跟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主流疗法?
苗振伟:从癌症方面来讲,NK 细胞疗法在早期肿瘤的治疗(如手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和预防型治疗有独特优势,因为其副作用小。
且预防大于治疗。早期使用NK 细胞疗法,对病人来说更易接受,目前已有很多术后临床案例显示效果良好。
对于晚期肿瘤,NK 细胞疗法可作为辅助治疗,配合其他药物减少副作用,延长寿命。
所以NK 细胞疗法在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都有用武之地,但从临床价值来讲,早期肿瘤治疗和预防是其与现有药物相比的独特优势。
不过,它不太可能完全替代化疗和放疗,而是与它们共同构建更完善的肿瘤治疗体系。
但它不太可能完全替代化疗和放疗,不过在整个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都有其应用价值,尤其是在早期治疗和预防方面,与现有药物相比有很大优势。
铅笔道:NK疗法未来5-10年需攻克哪些难点?
苗振伟:最大的问题是临床成本高,癌症种类多,从监管角度每个适应症都要按时间和样本量要求去做临床,费用高昂。另外,选择治疗方式和技术路线要准确,避免像过去一些公司走弯路。
早期肿瘤治疗和预防需要大样本量和长时间观察,这与投资和公司发展的资金需求存在矛盾。临床疗效判断也有难点,需要找到合适的替代重点并获得监管部门认可。
同时,监管方面对临床药效评估、细胞来源等问题,以及与合作PI、医院的沟通协调等,都会制约临床创新。
在非肿瘤疾病治疗方面,如银屑病,治疗周期长,药物获批前病人获益和商业化途径也是挑战。
铅笔道:NK细胞疗法还没有进入医保,在市场化跟商业化方面公司有什么规划?
苗振伟:进入医保周期很长,目前按知情同意同情治疗,对一些病人免费或减免申报,但公司不能完全免费运营,所以按照成本收费,成本包含生产成本、运营和人工成本、合作医院及物流成本等。
如果海南或其他地方有相关细胞治疗定价,会作为参考基础,探索推广方式。
铅笔道:目前单次治疗费用大概在一个什么水平?
苗振伟:对于肿瘤患者,因很多人因病返贫,按成本收费,微利甚至无利润;对于健康人群提高免疫力,一年打几次,费用适当高一些,但合作商限价不超过49000元/疗程,目标是让产品可及,符合药品属性。
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探索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既坚持不以盈利为核心驱动,也避免无限制补贴,力求在可负担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之间取得平衡,为行业建立可参考的定价模型。
- 03 -
穿越创新“死亡谷”的秘密
铅笔道:你16年回国创业,做生物医药赛道很艰险,很多初创企业没做下去,英百瑞坚持到现在,生物医药初创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苗振伟:生物医药创新没有捷径,核心在于坚持底层逻辑。
一是回归制药本质,以"安全、有效、可控、可及"为准则。
我们选择天然存在的NK细胞作为突破口,通过四次技术迭代突破规模化培养难题,建立200升全球最大产能体系,全程采用无动物源成分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实现单批次稳定供应80-120人次。
二是技术路线预判能力,避免盲目追随国外模式。
当行业普遍模仿T细胞疗法时,我们另辟蹊径采用抗体-细胞偶联技术,既保留NK细胞天然活性又实现靶向治疗,规避了基因编辑带来的安全风险。
三是抗周期韧性,在早期融资困境中坚守创新。2019年资本市场普遍要求"对标海外"时,我们凭借对NK细胞机制的专业认知获得龙柏资本8000万战略投资,这也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虽然早期艰难,但坚持技术突破和正确的方向很重要。
四是务实研发态度,拒绝概念炒作。当同行宣称单批次满足2000人需求时,我们只公开经实践验证的产能数据,这种对技术真实性的坚守最终在行业泡沫破裂时形成核心竞争力。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穿越创新"死亡谷"的关键支撑。
铅笔道:现阶段,你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苗振伟:现阶段最关心新治疗药物的临床创新和市场创新,前提是保证安全、有效、可控。
在新药临床审批方面,虽然CDE与美欧FDA基本接轨,但对于完全创新的药物,从临床数据到市场获批可能存在挑战,细胞来源等法规问题也需要与监管部门进一步交流。
另外,希望与大医院的专家在临床创新上有更多共同探索。比如针对早期肺癌、老年性痴呆等疾病,通过细胞干预治疗,结合人工智能评估,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和评估方法,也会与其他公司在诊断、肿瘤疫苗等技术上合作引进。
本文仅为口述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铅笔道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