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警惕美国正向全世界摊派空气税,如何解读?

2025年4月,美国政府以“对等关税”为名,宣布对主要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剧烈震荡。这一政策被国际舆论称为“空气税”——美国仅凭社交媒体上的威胁性言论,便迫使多国陷入恐慌性谈判,主动让渡利益。本文结合多方信源与数据,揭示“空气税”背后的霸权逻辑及其对全球经济秩序的深远危害。

一、何为“空气税”?——无本万利的霸权操作

“空气税”并非传统税种,而是美国通过舆论施压、政策威胁等手段,凭空向其他国家摊派经济成本的霸权行为。其典型操作包括:

社交媒体讹诈:美国领导人通过推特等平台发布极端言论(如威胁对欧盟汽车加征25%关税、对加拿大能源产品加税10%),制造市场恐慌,迫使相关国家主动妥协。

政策杠杆滥用:2025年4月2日,美国宣布加征“对等关税”,但因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股三日暴跌5.4%、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又于4月9日宣布暂缓执行90天,暴露其政策随意性。

零成本收割:美国未付出任何实质代价,仅靠威胁便迫使多国“示弱送好处”。例如,日本在关税谈判中被迫承诺“加速协商进程”,却无实质成果。

二、经济冲击:全球供应链与市场信心双杀

美国“空气税”已对全球经济造成系统性破坏:

企业成本飙升: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的关税一度高达245%,直接导致企业供应链成本激增。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开反对称:“一个零件价格翻倍会打乱整个生产系统。”

金融市场动荡:加税政策引发投资者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标普500指数单周跌幅创2023年以来新高。

盟国反噬:加拿大因美国反复威胁,从“最忠诚盟友”转为“最决绝反击者”;欧盟多国则认为“美国不值得信赖”。

三、本质批判:气候霸权与经济掠夺的双重伪装

美国以“气候治理”为名提出“空气税”提案,但其本质是推卸责任并强化霸权:

碳排放的双重标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累计碳排放国,人均碳排放量超全球平均水平3倍,却试图通过“空气税”将减排成本转嫁他国。

制造业回流谎言:美国宣称推动制造业回流,实则要求“全球供应商品,同时上交半数利润”。例如,美国智库提议的“空气税”实为变相掠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果。

四、国际反应:去美元化与多极秩序加速形成

面对美国的经济霸凌,多国开始探索“去美国化”路径:

货币体系松动:欧洲多国公开讨论“美元路径依赖”风险,呼吁建立独立结算系统。

技术脱钩反制:美国对英伟达向中国AI企业供货的调查,暴露其技术封锁矛盾,反而加速中国自主芯片研发。

区域合作强化:RCEP成员国贸易额在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2%,显示亚太地区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显著下降(综合公开数据)。

总结与展望

美国的“空气税”是单极霸权衰落的缩影。其通过舆论恐吓、政策讹诈收割全球利益的行为,已引发广泛抵制。短期内,美国或将继续滥用关税工具转移国内矛盾(;但长期看,多极化秩序与去美元化进程将不可逆转。国际社会需警惕美国“空气税”的连锁效应,同时加强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可持续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