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体育筑基未来 让孩子们眼里有光脚下有力

是在阳光下挥洒汗水还是在教室里刷题,这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充足的体育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们收获强健的体魄,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坚毅的品格。近日,以强健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目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提出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二十条”举措,对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让每个学生不仅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更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力。

保障充分的时长是落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重要保障,解决学生“没时间运动”是帮助学生们走向操场的第一步。在升学压力下,不少学校存在“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体育运动的时间也随之减少。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在各地正在推进落实“2小时”之际,本次“二十条”举措再次强调要“充分保障体育时间”,对于切实保障“2小时”要求更全面高质量落实,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除了增加时长,体育锻炼还需要质效提升,而确保学生真正“学会、学好”离不开优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所以“强教必先强师”。让学生立足学校即可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本次“二十条”举措中提到的内容,一系列聚焦体育教师待遇保障、专业发展的举措,为体育老师的职业发展打通了许多障碍,提供了更多可能。如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就意味着体育教育将获得与其他学科同等的重视,确立校园体育的“学科尊严”,让任课老师从“引得进”到“留得住”再到“有发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才能更有积极性、更有干劲儿,才能为实现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提供坚实保障。

期待“二十条”举措落地生根、释放实效,还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合作。部分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若还是“重形式”“唯分数论”,体育教育就很难享受与智育教育同等的待遇;家长也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应认识到运动并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对孩子“好上加好”,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和运动能力,能够为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同时,“二十条”举措中提到“加强社会资源共用共享”,也是在鼓励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学校和学生公益开放。当全社会都把学生们“体育运动”这件“小事”牢牢抓紧,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便能扎实践行,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不断“加码”。

(文丨马泽宇 编辑丨赵静)

上一篇:从厌学到复学|19 数字时代的注意力管理——戒断手机依赖的渐进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