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北大研究得出,男性多生子女能降低死亡风险,网友炸了

北大一项研究火了:男人每多一个亲生娃,死亡风险降4%;女人养3到4个孩子,活得最久。一时间,“养儿防老”被捧成科学真理,朋友圈里有人感慨:“看吧,老祖宗没骗人!”

可别急着把论文当催婚令。这研究确实严谨,51万人、12年追踪、几十种疾病数据支撑,但它讲的是“相关性”,不是“因果律”

更关键的是,研究对象是1945到1965年出生的那代人,他们生孩子时,房价还没起飞,奶粉不用海淘,一个单位分房能住三代,多子多福是现实策略,不是浪漫幻想。

今天拿这个结论去劝年轻人“赶紧生”,就像用马车时代的地图开新能源车,方向都错了

先说那个“男性多娃少死4%”。乍听神奇,细想却合理:有孩子的男人,尤其在传统家庭结构里,责任感更强,抽烟喝酒收敛了,熬夜打游戏少了,生病硬扛的也少了,因为“我得活着养家”。这不是娃有魔力,而是角色转变带来的行为改变

而女性那边更复杂。生育确实会重塑内分泌系统,有些研究甚至发现怀孕能“重置”免疫系统,对某些慢性病有保护作用。

但代价呢?妊娠高血压、产后抑郁、盆底肌损伤……这些痛苦,论文里不会写进标题,却是无数妈妈的真实日常。

更别说,“能生多个”的人,本身就站在健康与财富的起跑线上

试问:一个营养不良、长期加班、租房搬家的年轻女性,敢不敢连生四胎?大概率不敢。而那些生了三四个还红光满面的,往往是经济宽裕、有人帮带、医疗有保障的家庭。

所以,到底是“孩子让人长寿”,还是“长寿的人更有条件多生孩子”?这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研究自己都说了:不能简单归因

网友说得更直白:“生得起四个的,家里早有保姆司机,你让我月薪八千的怎么比?”这话糙理不糙。

在今天,养一个孩子从产房就开始烧钱,早教、学区房、兴趣班、留学基金……生育成本早已不是“多双筷子”那么简单。用几十年前的数据,去指导高房价、高压力时代的生育决策,无异于刻舟求剑。

还有人借机鼓吹“独生子女自私不孝”,更是荒谬。孝顺与否,跟兄弟姐妹数量无关,而跟家庭教育、人格养成、亲子关系质量挂钩。

多少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为争房产反目成仇?又有多少独生子女,把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拿“群体生存力”这种模糊概念扣帽子,不过是道德绑架的新变种。

北大研究团队其实很清醒,反复强调:我们不是催婚催生,只是呈现数据

真正值得重视的,是研究背后那句潜台词:晚年健康,离不开社会支持系统。有子女陪伴固然好,但若社会能提供完善的养老、医疗、心理服务,一个人也能体面老去。

说到底,生育是私事,不该被数据绑架。你可以因为爱选择生,也可以因为现实选择不生。科学的意义,不是告诉你“必须怎样”,而是帮你更清醒地做选择。

别让一篇论文,成了压在年轻人肩上的又一座大山。毕竟,活得久不如活得好。而“好”的定义,从来不该由别人替你写。

发布于:四川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