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以多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赓续红色血脉 勇担时代重任
本报9月2日综合消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共同铭记历史,正是要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力量。全国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深刻、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重温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先烈,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江苏省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学生在校园内参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海报展。翟慧勇摄
安徽省合肥市中小学生代表与抗战老兵合影。徐伟摄
回望中铭记
镌刻历史记忆
连日来,多所高校校史馆内人潮涌动,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老物件,将参观者带回那个浴血奋战的年代。
战时研制防毒面具的报告、一二·九运动中的传单和照片……8月28日上午,“烽火弦歌——抗战时期的清华”专题展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幕。展览通过41块图文展板、173幅珍贵历史照片及档案文献资料,全面展示了清华师生在战火纷飞的艰苦条件下坚持教育教学、以科技支持抗战、投笔从戎走上前线的历程。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主题展览于8月29日开幕。200多张照片、大量的文字史料和老物件,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武装力量,在抗战时期有效牵制和消灭大量敌人,不断发展壮大直至夺取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
在云南师范大学,“中国是不可征服的——宋庆龄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图片展”正在展出。展览设置了4个单元,用200余张历史照片,讲述了宋庆龄在14年的烽火岁月中,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并肩战斗,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独特而卓越功勋的故事。
泛黄的广告、抗战连环画、抗战时期的钱币……9月1日,浙江首个建在高校学生宿舍区的抗战主题纪念展馆在宁波大学开馆,展出188件反映浙东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第一手实物与档案,许多资料首次公开展出,生动再现了在那段烽火岁月中军民一心、英勇奋斗的壮阔图景。
主题展览是穿越时空的对话窗口,学术研讨同样成为解码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
8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东北抗联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参加会议,通过学术活动体现东北抗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8月30日,北京大学联合多家单位举办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中外嘉宾围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展开学术交流,同时启动“斯诺国际学者”、“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建设、“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等项目,为伟大抗战精神的国际传播搭建平台。
作为全面抗战期间地处大后方的知名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广西师范大学联合多家单位举办“抗战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抗战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抗战文学史的建构与重写等方面展开研讨。
行走中深悟
厚植红色基因
这个夏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成为社会实践的鲜明主题,青春的脚步丈量曾经的烽火大地,行走的“大思政课”厚植红色基因。
“这些土法制作的地雷,让我看到了革命先辈最纯粹的斗争精神!”在山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西南石油大学实践队队长张安迪感慨。今年暑期,该校“晋善晋美,红心向党”实践队走进吕梁、大同、长治、阳泉四地,在平型关、百团大战等抗战遗址开展研学,队员们通过参观纪念馆、录制微党课、访谈调研等方式,用脚步丈量烽火岁月。
深入15个省份35个县,走进学校、社区、工厂、部队,北京师范大学40支暑期实践支队如一簇簇蒲公英,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传承之旅。实践团将理论宣讲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吸引当地居民、学生、士兵等2万余人次参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生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辗转鄂豫陕甘宁五省份,历时16天,调研15个县市、探访27处红色场馆,沿途采集口述史、微视频,以“五亲模式”(亲身经历、亲自感悟、亲手提炼、亲切讲授、亲力奉献)传承红色基因,将新时代成就融入“大思政课”。
“这次实践给我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一张张‘带血’的照片、一声声‘带泣’的控诉都极大震撼了我。”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冯丽杰动情地说。
这个暑假,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走访阜平、唐县、清苑、定州等9个县(市、区),行程1800多公里,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等16处抗战纪念地开展实地研学,拍摄微视频,将史料中的抗战烽火转化为光影中的记忆影像。
挖掘抗战中的校史是另一种纪念的方式。
山东济南首部教育题材电影《校歌》将于9月3日上映。电影以1937年济南沦陷时期正谊中学(现济南艺术学校)师生用校歌作为暗号与敌人斗争的真实历史为蓝本,采用黑白与彩色交织的双线叙事,为泉城学子带来一堂穿越近百年的“大思政课”。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多支以校史挖掘、演绎和传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一部再现抗战时期学校流亡办学历史的话剧《迁徙》成功彩排,让师生们沉浸式感悟先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与历史对话
延续精神火种
新学年的开学典礼成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时刻。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8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和赵一曼烈士“数字人”共同重温“家书”,赵一曼烈士的绝笔信让在场学子很感动。
作为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红色元素贯穿中国人民大学今年的开学典礼。该校延河讲师团的同学们现场齐诵原创校史朗诵《我们从延安走来》;17名革命纪念馆负责人代表共同启动“革命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狼牙山五壮士连”等12支来自五大战区的抗日英模部队以视频形式为2025级新生送上寄语……
在中小学,开学典礼同样充满红色传承的仪式感。
福建省福州市西峰小学开学典礼将脚下的地毯化作“1931—2025”时光轴,清晰标注着九一八事变、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等重要节点,让历史记忆随脚步延伸;操场上的拍照打卡区充满童趣,电梯旁的合影框里,“歼-20小飞行员”“福建舰”的元素,悄悄传递着国防力量的自豪感。
江苏省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通过抗战海报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小学生在直观感受中铭记历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多所小学开展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佩戴抗战老物件、重走英雄路、与智能机器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孩子们与历史对话、向英雄致敬。
一系列深刻而生动的纪念活动,让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激励着广大师生在新征程上续写荣光。
(统稿:本报记者 欧媚 采写:本报记者 欧媚 焦以璇 李配亮 欧金昌 刘少利 尹长俊 陈朝和 程墨 周洪松 魏海政 史望颖通讯员 王薇 甘贞贞 陈瑜 蓝善康 杨垸钦 张安迪 沈素敏 赵照 庄丹华 汤怿 姚敏明 翟慧勇 卓张鹏 徐乐 杜鹏)
原标题:赓续红色血脉 勇担时代重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