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与鼓励,但作为父母首先要明白,夸孩子也是有原则和技巧的,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多描述少评价,不贴标签,说出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就好,不去定义孩子;夸事实,不夸人格。爱是接纳,不苛求完美;聚焦做事态度与过程,而非天赋与结果,助孩子建立自信而非自负;夸奖需具体,不要含糊其辞,明确指出好在哪里,让孩子知晓后续努力方向,等等。
其次,不要神化夸孩子的作用,不要让夸奖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绑架。过多、过于夸张式的夸奖和赞美,很容易将孩子的自我认知锚定在“无所不能”的虚幻高度,难以客观地认识自己,并逐渐习惯将“他人认可”等同于“自我价值”,视父母的反应为来评判自己的行为,最终将内在做事的动力异化为“取悦他人”的外部驱动。在面对挫折或失败时,会产生“未被夸奖”等同于“毫无价值”的认知崩塌,引发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
无论是用夸奖和赞美搭建虚幻温室,还是借羞辱和惩罚构筑规训牢笼,其内核都潜藏着父母的全能自恋。这种心理机制的本质,是将孩子视为可随意涂抹的画卷,而非拥有独立意志的生命个体。前者用“优秀才值得被爱”的隐性逻辑,将孩子的自我价值绑定在父母的评价体系中;后者用否定强化“父母期待”为唯一标准。两者看似手段相反,却共同剥夺了孩子“自我定义”的权利。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要么活成父母期待的投影,在扮演他人的疲惫中迷失自我;要么通过叛逆反抗,却不自觉内化了扭曲的关系认知。
真正的尊重始于承认孩子是独立于父母存在的生命。当父母放下“塑造者”的角色执念,转而成为“观察者”与“陪伴者”,摒弃评判与定义,才能看见孩子生命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或许孩子无法契合社会定义的成功模板和父母心中的期待,但却能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活得完整而自洽。父母这种放弃全能自恋的教育,才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因为真正的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教育的底层思维##行走中的父母课##行走中的成长课#
发布于: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