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句话频频刷屏,许多青少年都产生了抛弃轨道,去追寻“旷野”的想法。但是作为家长,您是否感到隐隐不安?“旷野”和“轨道”究竟是什么?当孩子在认知尚未成熟时盲目拥抱“旷野”,又将如何看待?
“旷野”的诱惑:自由还是失控?
人们通常将轨道定义为一种经过预设的、传统的或社会普遍期望的生活路径。而在旷野,我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这也意味着可能会带来大量的未知和不确定性。
那么,孩子为何痴迷“旷野”呢?
自由的控制权
当青少年不理解、没得到答案,却还要继续时,就会产生失控感,好像人生是被别人安排好了似的。
下意识的选择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探索自我和建立独立性的关键时期,会下意识地对限制自由和选择的轨道产生反感。
混淆问题与自我
青少年面对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解时,往往会将问题的原因笼统归结为“我不适合学习”,从而产生自我怀疑
旷野还是轨道?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认知
没有轨道 到不了旷野
鲁迅曾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轨道何尝不是前人在旷野中走出的路。所以,并非所有的常见做法和常规路径都是老旧的,也并非所有新奇事物和新鲜说法都是精华。事物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其道理。多思考、多探索,是让我们能够更好做出选择的前提。怀揣勇气、进行细致考量是很可贵的行为。
探索的前提是积累。从幼儿园到大学,人生看似被安排好,但其实这也是迈向自由与未来的必经之路。正是这条由无数经验修筑起来的轨道,为今后独立走上探索旷野之路打好了基础。
心中有旷野 哪里都是远方
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认为其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渴望出现另一条“出路”。但若真的抵达了所谓的旷野,也许又会在偌大的范围里产生更大的迷茫。
其实,人生本就是轨道与旷野相交织的,真正宝贵的不是探寻通往旷野的路径,而是在这段探索旅程中,经历的事、遇到的人,和那个开心、快乐的自己。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写道:“对你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人生。”认真走好选择的路,不去美化没走过的路,愿所有孩子都能在人生旅途中收获自己的意义和快乐。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