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BBC,这么牛的纪录片,咱们也能拍!中国独有,一集封神

说到自然类的纪录片,朵朵推荐最多的还是BBC的,但最近这两年,国产片不断刷新着高水准。

最近朵朵就在追一部,堪称国产天花板,豆瓣评分9.2,在B站评分甚至高达9.8...

它就是纪录片《我们的国家公园》,今天就和朵朵一起看看。

1.

藏在大自然中的爱与传承

刚出生不久的熊猫宝宝,它们在半岁前,需要学习爬树,这是用来躲避天敌的技能之一。

七个月的时候,它们会陆续换掉乳牙,长出恒牙,这便是之后一生中,用来对付纤维粗壮的竹子的牙齿。

不过,在一岁之前,熊猫宝宝的营养来源,依然是母乳,和妈妈撒娇,也是熊猫宝宝的爱好之一。

每当妈妈觅食回来,它便会冲到妈妈怀里打滚,幸福之感,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再长大一些,熊猫宝宝还会练习觅食,学习吃竹子。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食用竹子和竹笋,熊猫进化出了更发达的口腔肌肉和更适合咀嚼的牙齿。

甚至,为了更好的抓握竹子,前肢除了五根手指,还进化出由手腕骨发展出的“假拇指”。

所以在先天优势的加持下,熊猫宝宝学起技能来,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看看熊猫妈妈舒服地躺在那里吃竹子,便能感受到,这功课辅导起来,是一点烦恼都没有,完全不用心浮气躁。

不过,熊猫宝宝进步的终点,是离开。当它们学会生存的技能后,便需要独自面对这片森林。

看来,不管在哪里,父母和孩子面临的第一课,便是放手和转身,看似“心狠”,其实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生活。

比起熊猫妈妈的悠然自得,生活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黑颈鹤夫妻,便没有这么轻松了。

对于终身只有一个伴侣的黑颈鹤来说,每一个孩子都弥足珍贵,尤其是在鹤宝宝出生的前四个月,因为无法觅食和飞行,很难抵御可能出现的危险。

所以,黑颈鹤父母需要寸步不离地保护它们,但尽管如此小心翼翼,还是避免不了危险,比如喜马拉雅狼的出现。

力量的悬殊,导致黑颈鹤只能带孩子快速转移,它们会让孩子躲进沙丘,然后让自己变成目标,分散狼的注意力。

狼的速度和视野被沙丘限制,鹤宝宝的危险解除。

但沙丘同样也会阻挡黑颈鹤父母和孩子的重聚,尤其是足迹被风吹散,寻找变得异常困难。

心急如焚的黑颈鹤父母,只得展开新一轮搜寻。

尽管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为孩子的安全和未来操碎了心,但对于动物们来说,繁衍后代,依然是种群的头等大事,比如只有六个月寿命的角螳

看这只角螳,趁着好天气,便决定出去“交际”一下了。

让人意外的是,发现雌性后,它居然举起双手开始“卖萌”,这,真是把心都萌化了。

更好玩的是,它居然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用心打扮起了自己。

这奇妙的一幕,让我们忍俊不禁的同时,不禁感叹,原来在大自然中,动物们的生活如此多彩,情感亦如此丰富。

2.

细微之下,每一个镜头都是宝藏

为了让我们看到神秘自然中,动物们更多精彩的生活,纪录片把拍摄的重点,更侧重于通过故事化的手法,来表现动植物的生存智慧和情感相依。

所以,解说生动幽默,让人很容易接受,针孔、热成像、隐藏拍摄等技术手段更让每一个镜头,美如壁纸,张力十足。

同时,还呈现出了珍贵的画面。如动物们在黑夜的活动

海底的精彩捕食

还有在大量的微距拍摄下,触手可摸的野生果实上的珠、细绒

有着“高原清道夫”称号的高山兀鹫,是地球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但在技术赋能下,每一根绒毛都能看清楚;

崇安髭蟾眼睛的神秘色彩,也被完美呈现出来。

配上来自动物原始的鸣叫,仿佛身临其境。

而植物们在镜头下的瞬息万变,更让我们一边感叹生命的奇观,一边感受来自美的震撼。

苔藓“复活”的瞬间;

花开的动人;

竹子拔地而起的画面。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不不不,纪录片还用到了如“内窥镜”一样的拍摄手法,让我们随着蜜蜂的脚步,走到花的“心中”,看到了一场不同的花与蜜蜂的“共舞”,美不胜收。

不仅如此,这部纪录片还创下很多第一次,如对于东北虎的拍摄,作为现存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捕捉它的踪迹并不容易,很多关于它的影像资料都是用红外相机拍摄的。

但在纪录片中,摄制组直接拍摄到了一只野生东北虎的活动场景,这是国内首次在野外通过无人机连续追踪拍摄到东北虎,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还有很多独有的物种,如丽拟丝蟌,它是一种蓝金相间的蜻蜓,全世界只有在海南才能看到。

难怪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让网友直呼,每一个镜头,都是宝藏,豆瓣上也是好评连连:

但对于这部纪录片来说,拍摄背后呈现的情感,比镜头更为“宝藏”:让这部纪录片作为人类的眼睛,让我们看到动植物们想要好好活下去的“愿望”。

所以对于纪录片的创作团队来说,每一个镜头的背后,都是颤动的心跳和流动的感情。

其实,这部纪录片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让人意外,总导演曾海若拍摄过很多优秀的自然纪录片,如《极地》《众神之地》...

《我们的国家公园》更是在2020年便启动拍摄,用3年的时间,横跨9个省份,聚焦大熊猫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中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为我们呈现出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以及丰盈的精神筵席。

3.

见山水,见众生,见自己

看着“武夷山国家公园”中适然生存的各类珍奇动植物,突然想到作家朱成玉所说的一句话:

“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目光所及,皆是美好。”

不管是国家公园,还是这部纪录片的诞生,都是爱和光的存在,它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另一种美好。

在过去的几万年中,曾经广布中国的大熊猫,不断向西南山区退缩,被隔绝成三十三个孤立的种群。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这些熊猫孤岛,再次产生链接。这里也成了世界上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栖息地面积最大的“诺亚方舟”。

位于中国东北的温带森林“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北半球温带区最丰富的森林之一,也是上千野生动植物共生的家园。

所以在这里,保存了其中最为完整的野生动物种群,梅花鹿便是标志之一。

虽然时不时便会出现的东北虎,会给它们的生存带来威胁,但聪明的梅花鹿也会利用天然的环境和自身的进化保护自己,所以在这片森林里,梅花鹿和东北虎已经共同生活了数百万年。

而这样的共生,不过是这五座国家公园生态体系的冰山一角。

有着19.07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内陆高原,有着完整且独特的水汽循环。

作为亚洲三大河流,黄河,长江,澜沧江便发源于此。

湖泊和湿地,为生活在这里的动物提供食物,为它们的生命带来力量,沙丘化身为一道道保障安全的屏障,让不同的生物都得到成长的机会。

不仅动物,各类珍贵的植物,也在这些国家公园中幸福的生活,它们一起丰富着唯美大地的生态链。

这便是国家公园建立的意义,也是自然纪录片的价值,就如《我们的国家公园》总导演曾海若所说:“等保护做得成熟了,我们人可以去旅行,看到更美的风景,人用自己往后退的方式,其实让文明往前走了一步。”

天地众生、蓝天绿水,共荣共生,这将是我们持续的愿望。

如何观看纪录片?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