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元指数跌破98,创下2022年3月以来新低,直接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干预。特朗普多次威胁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并施压降息,加剧市场对美国经济政策稳定性的担忧。美国主权债务遭抛售、美债收益率攀升,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信任危机。
高盛分析师指出,美元和国债已“表现得像风险资产”,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滞胀担忧进一步削弱了美元信用。市场正通过抛售美元、增持黄金(逼近3400美元/盎司)和避险货币(如瑞郎、日元)来对冲风险。
谁会崭露头角?日元与人民币的博弈
1、日元:避险属性与升值预期的双重驱动
华尔街押注日元逻辑:
高盛预测日元兑美元汇率将从150升至140(目前已达140.7),升值空间吸引全球资本涌入。3月国际投资者净买入2.18万亿日元长期国债,创历史新高。日本加息预期(抑制通胀)与特朗普施压日元升值的双重压力,强化了日元走强趋势。
风险点:日元过度升值可能损害日本出口经济,但短期内避险需求仍主导市场。
2、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但挑战仍存
政策推动与区域化优势:
中国近期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方案》,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范围,推动贸易伙伴使用人民币结算。与欧洲、东南亚及南美深化合作,减少对美元依赖。
现实瓶颈:人民币在SWIFT支付中占比仅4.13%,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限制了其作为全球交易热点的流动性。
3、欧元与瑞郎:短期受益,长期动能不足
欧元兑美元上涨超1%,瑞郎创十年新高,反映资金回流欧洲避险。但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叠加美元主导地位未根本动摇(占全球支付49.08%),其长期崛起空间有限。
美元霸权终结?一场缓慢的“去美元化”进程
尽管美元指数暴跌,其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短期内仍难撼动:
数据支撑:美元占全球支付份额近50%,远超欧元(22%)和人民币(4.13%)。
长期隐忧:特朗普政策反复、滥用制裁(如冻结俄资产)加速“去美元化”趋势,各国增持黄金、多元化储备。但如大英帝国衰落历程,美元霸权消退或需数十年。
结论:市场洗牌进行时,但格局未定
当前货币市场的动荡更多是短期避险情绪与政策冲击的共振。日元因流动性强、政策预期明确或成最大赢家;人民币国际化虽潜力巨大,但需突破资本管制瓶颈。美元核心地位虽松动,但全球货币体系重构将是漫长过程,真正的“洗牌”或需等待下一场系统性危机的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