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赴印度洋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载人深潜重大科考航次(简称“载人深潜共享航次”)。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个科考航次,也是“蛟龙”号首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为记录“蛟龙”号不断探秘深海未至之境、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和步伐,特邀请本航次潜航员和下潜科学家共同分享探秘深海经历。第八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新正讲述——
时间:2025年4月9日
潜次:本航次第4潜次(“蛟龙”号第335潜次)
乘“深海一号”考察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蛟龙号载人深潜东印度洋共享航次”出海,感触颇多。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部署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共享航次,参加这样的航次十分有幸。
这是我第二次随“蛟龙”号出海,对这艘潜器有很深的感情。“蛟龙”号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深潜器,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是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的里程碑。它是我国深海科技发展的标志性装备,是一面鲜艳的旗帜。而我本人也见证了它的发展。第一次随“蛟龙”号出海是在2013年,它的第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而这次则是它第一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载人深潜共享航次,都是历史性的航次。此外,我也多次参与了“蛟龙”号多个航次任务的论证、出海成果验收、升级改造论证等活动,每次提及“蛟龙”号或者看到它,都感觉非常亲切。
感触很深的还有由“蛟龙”号的建造到使用过程中所提出来的中国深潜精神:“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贡献、勇攀高峰”。16个字,表达的是“蛟龙”人的精神风貌、工作态度,感染和激励的是全国无数深海科技工作者。这个航次圆满完成航次任务,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正是全体船、队员对深潜精神的具体诠释。
本航次中,本人执行的是“蛟龙”号的第335次下潜,考察的是东印度洋海域一片海山中的一座,最大下潜深度为5109米.这个深度是本航次“蛟龙”号下潜的最大深度,也刷新了本人的深潜深度纪录。该潜次下潜的海山暂以青岛市西海岸的名山“小珠山”命名。这是一座1500米高的圆锥形海山,地图上看很像一粒珍珠。本潜次整个潜航考察过程中发现山坡上有各种形态的玄武岩,航次随行地质学者均认为这是本航次最重要的发现,解决了前几个潜次没有发现新鲜玄武岩的遗憾。
而更令我振奋的还是生物方面的发现。本潜次以及本航次考察过程中发现了各种大型海洋底栖动物,如海绵、珊瑚、海星、海参等。有的地方有多个平足目的深海翼参个体分布,或卧在海床上,或悬在离海底数米高的海水中。正是因为缺乏食物,在深海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滤食性的动物才能生存下来。如海绵、珊瑚,滤食海水中的有机物,“海雪”(漂浮在海水中的絮状有机物)是它们的主要食物,而海参则通过大量吞食泥沙获得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虽然5000米的深海是彻底的黑暗世界,压力更是达到恐怖的500个大气压,是极端恶劣的环境,但这些生物仍然很好地活着,亿万年来一代代地繁衍着,在地球的深极绽放着生命的美丽和奇妙,而我乘坐“蛟龙”号亲眼看到了它们,真的很激动。
根据生物在工作区海山山坡的分布情况,本潜次的考察也证明了这个海域海底的洋流与上层洋流流向相反的前期分析假设。由于本次考察的海山区很可能从未被科学考察过,因此,所采集的生物样品很可能有许多新物种或者该海域的新记录种。本航次采集到的生物样品,将被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期待有新发现、新突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整理)
责任编辑:孙源熙
(作者:李勋祥 王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