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台 | 带着学生造火箭,这个老师有点牛!
2014年深秋,在云南省临沧市一中的操场上,通用技术老师郑德杨蹲在发射架旁,他稳稳捏着导线。“三、二、一!”随着倒计时结束,他猛地按下点火开关……
“砰!”
一枚由PVC管、钢管和铝皮焊接的自制水平载人火箭骤然启动,红色尾焰闪闪发光,白烟如巨龙翻滚,声音雷鸣般轰鸣。操场上,数百名学生齐刷刷仰头定格成向日葵阵列,惊呼声此起彼伏。火箭最终停留在远处的草坪上。郑德杨摘下沾满油污的手套,悄悄抹了抹眼角。这一刻,他等了十年。
水平发射载人运载火箭
这场被保险公司列为“海陆空三栖风险”的实验,是临沧市一中航天梦的起点。彼时,郑德杨满心忧虑,深知“火箭”发射潜藏着诸多未知风险。他多次前往保险公司,期望能通过一份保单为实验保驾护航,却屡屡碰壁。“风险系数实在太高……”保险公司给出了一致的拒绝理由。
参加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北斗之夜”颁奖晚会荣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奖
“如果火箭坠入对面校园人工湖算“海难”理赔,突发飞天发生意外算“空难”赔付。”郑德杨与保险公司反复沟通,最终敲定了一份令人忍俊不禁却又充满智慧的保单。这份带着科研人员冷幽默的保障方案,像是一枚特殊的勋章,见证了他突破桎梏的执着与勇气。
“拼”出的星辰征途。回望这段逐梦之路,那时,经费只有6000元,郑德杨带着学生翻遍废品站,用PVC管、钢管、铝皮、刹车和轮胎拼出火箭发射架;没有传感器?他们举着手机录像,一帧帧测算轨迹。他办公桌抽屉里那本泛黄的账本,至今记录着他自掏腰包垫付的1.1万元超支款。2016年,澳门国际发明创新展的聚光灯下,郑德杨捧着银奖证书,手指摩挲着证书边缘的烫金纹路。屏幕上回放着临沧市一中的火箭发射视频:金色轨迹划过苍穹,监控镜头微微颤动,背景是学生们炸开的欢呼。
这枚“草根火箭”不仅飞出了国门,种下学生们“航天梦”的种子。十年间,他的学生带着作品站上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舞台,穿着火箭军制服踏入军营,在清华园里研究深空探测……而郑德杨的办公桌上,始终摆着2014年那枚火箭的残骸,被他擦得锃亮。
如今的临沧市一中,清晨六点的实验室早已灯火通明。学生们围着一颗“种子卫星”争论不休,电烙铁的焦糊味混着编程键盘的敲击声,在空气中弥漫。改变不止于此。临沧市以郑德杨为支点,撬动了一场教育革命。三年引进千余名骨干教师,培育市级名师工作室27个;以临沧市一中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开展“乘风计划”跟岗研修,带动21所普通高中教研升级;开设人工智能、佤族织锦等特色课程,组建足球队、网球社等社团,沧源少年足球队更是一举拿下U8组全国冠军;组建市域联合体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个、职业教育集团4个。教育成为临沧的知名品牌。
而郑德杨最在意的,仍是那个“疯狂”的起点。去年秋天,他带着新一届学生站在发射场,指着天边问:“知道火箭燃料烧完靠什么飞吗?”
“惯性!”学生们异口同声。
“对,”他笑了,“梦想也是。”
那些曾被质疑“不务正业”的自制火箭、被保险公司拒保的“疯狂实验”,如今都化作滋养梦想的沃土。
记 者:叶传增
制 作:李林蔚 赵淑萍 普元春 陈远杰 俸琛 朱茜玥
统 筹:朱思雄
视频来源:临沧市融媒体中心
出 品: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