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 吕炳宏
深夜,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走廊中,“擎起中国轨道新高度,当好太空边疆拓荒人”的标语在灯光映射下鲜红耀眼。正带领团队开展某深空探测任务关键技术攻关的某室副主任黄静琪望向标语,仿佛看到那颗来自中国的探测器如同沧海中的一叶扁舟,沿着“牧星人”们规划的轨道,在浩瀚深空中画出一道优美的航迹……畅想着令人振奋的未来,黄静琪的身上充满了能量,带领同事们继续投身海量的模型算法之中。
星河辽阔、银汉迢迢。此时此刻,无论是在不远处的测控大厅、任务机房,还是在全国各地的测控站点、值班点位,都有像黄静琪一样的“巾帼牧星人”守望着这片星空。这群平均年龄33岁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扎根航天测控软件研发、任务总体、轨道设计、规划论证等一线关键岗位,前赴后继、屡创奇迹,奋力书写着无悔青春、无愧时代的芳华故事。
初心灼灼,纤手织就寻梦诗篇
在高级工程师王鑫办公桌的一角,两张照片定格了她与北斗的生死时速,更见证着一位女航天人护佑北斗20年的坚守与初心:2007年3月,北斗一号04星失联,她与团队昼夜奋战60天,唤醒并控制卫星重回正轨;2020年3月,北斗三号工程收官前夕,GEO-2星主发动机突发异常,她5分钟内完成应急处置,历时20天小推力变轨实现卫星定点……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在那一刻,王鑫的思绪回到了与北斗“牵手”20年的点点滴滴——从2000年毕业投身岗位时的青涩邂逅,到面对挫折险境时的执着坚守,再到连战连捷带来的欢欣鼓舞,王鑫的人生梦想和价值与祖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同频共振,用她的话讲:二十年磨一剑,值了!
轨道是卫星环绕终生的归宿,同样是黄静琪为之奋斗不息的舞台。12年前,从测控站交流至中心轨道部门的黄静琪,从最基础的“轨道六根数”开始学起,仅用半年就坐到发射测控任务的一线席位上。然而,“码农”出身的她对于编写算法仍保持着一种特有的执念。2020年7月,天问一号任务如期而至,在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黄静琪历经3个月的艰苦鏖战,带领团队背靠背开发出两套深空精密定轨软件,在上亿公里的距离实现了高精度轨道计算,为天问一号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关键支撑,更开创了中心精密定轨领域几十年之先河。
键指苍穹,令贯星河。地面对卫星的一道道控制指令、卫星对地面的一条条遥测参数,都要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分布全国各地的测控站点来上传下达。我国首次“一箭41星”任务中,在仅仅80多秒的卫星分离周期中,有多达7个批次的大量轨道数据,刚刚上岗两个月的西安中心首任“华山”女调度、“95后”姑娘赵丹气定神闲,通播口令无一差错。在中心条件最艰苦、位置最偏僻、环境最恶劣的喀什测控站,万红尔和门大韵像红柳一样在这里顽强扎根,在“航天测控第一站”守护一颗颗“中国星”。在海南三亚,陵水测控站女调度李佶欣在任务全过程模拟记流程,在应急演练锻炼应变素质,在调度对答中联系口令通播,终于在“羲和号”卫星发射任务中惊艳亮相。
慧心致远,铁骨淬炼筑梦芳华
探索太空的征途从来不是康庄大道,为了圆满完成任务,测控女将们以不让须眉的勇气和担当,披荆斩棘、冲锋在前,用巾帼之志力擎“半边天”。
2023年1月13日,刚刚发射不久的亚太6E卫星主发动机便出现了重大险情。曹静所在的控制组以“燃料最省、耗时最短”为目标,优化控制策略,将轨控时间大幅缩短近一半;静雪绫子根据需求快速研发碰撞预测可视化软件,为卫星如期进入目标轨道提供了安全保障;张杨自愿请缨支援,快速编写测控资源自动筛选软件,确保每次控制都有充足的资源支撑。几位“巾帼牧星人”各展所长、巧妙配合,为保卫星运转无虞提供了最坚强的守护。“自己的‘熊孩子’再调皮,引导它逐渐步入‘正轨’也是我们的使命和义务。”曹静说。
2024年6月10日,亚太6E卫星成功定点,为了这一刻,曹静、张杨、静雪绫子与同事们已经坚守了整整514天。她们在无数次“地狱难度”级别的变轨中全力以赴,化解数次重大险情,完成了迄今难度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卫星抢救任务,再次创造了“地上人抢救天上星”的人间奇迹。
相比历次航天发射任务的举国关注,航天器长期管理工作则更像是守护太空资产的“幕后英雄”。计算、轨控、发令……要在这些每日例行的工作中实现突破和创新并非易事。
6年前,面对天上卫星越来越多,例行轨控的频次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现实挑战,工程师王露莎牵头开发能够全流程一键式运行的轨道例行控制策略自动化系统,单次轨控策略计算时长大幅缩短,为如今西安中心实现大数量航天器在轨管理奠定了基础。
作为北斗卫星的“专科医生”,丁梦雨的工作是解决所有出现在卫星上的“疑难杂症”。她带领团队根据北斗卫星运行规律和特点,为每颗卫星建立“体检档案”,通过定期“体检”的方式,实现对异常的“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如今,丁梦雨团队还实现了北斗卫星异常的自动处置,北斗系统地面智能化运维水平显著提升。
在“巾帼牧星人”的字典中,拼搏与奋斗永远是最显著的字眼,面对艰辛和挑战,她们总是当仁不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敢想敢干、敢打敢拼,一切皆有可能。
寸心无垠,柔肩托举家国梦想
高级工程师傅娜与爱人同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前几年,丈夫被选调至喀什测控站,从此,他们相隔千里,却心向一处,共同为守护中国空间站默默奉献。距离未能阻断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与坚守,他们用各自的努力,在不同的岗位上为航天梦添砖加瓦。
2018年,姜敏如愿入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软件岗位,和丈夫马庆甜一起为国家的航天事业效力。短短3年时间,她成长为一名测控软件总体工程师,用一行行代码铸就支撑所有测控任务的基础。面对密集繁重的任务,夫妻二人在陪伴孩子方面有所缺失,他们选择巧妙引导。“嫦娥五号月面采样工作基本在深夜进行,那个时候我会告诉孩子,妈妈要去月亮上挖几块‘宝石’,等回家了就可以分给你一点。”父母用这种方式维护孩子内心的那份纯真,也在无形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从事事业的崇高。
2023年春节刚过,亚太6E卫星被送入目标轨道,抢救取得阶段性胜利,而此时,年味也渐渐散去。当亲友问及曹静的孩子过年怎么没有出去玩时,孩子的回答充满了自豪——“我妈妈正管着天上的卫星呢!”
家庭支持着事业的进步,事业则影响着家风的塑造。这群“巾帼牧星人”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在很小的年纪就懂得理解大人,甚至用稚气未脱的言行“守护”着这个家。
这群“巾帼牧星人”以坚定的信念守护着卫星,而卫星带着使命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天空,祖国这个大家庇佑着无数个小家,而每一个小家又给予巾帼“牧星人”无尽的力量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