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教育报
学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始阶段。幼儿园要尊重幼儿天生具有的创造精神,呵护幼儿好奇心强、乐于探索提问的人格品质,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与创新能力。信息缺口理论将好奇解释为由感觉到知识存在缺口而引起的认知剥夺。受此启发,我们把幼儿提问理解为幼儿由于好奇产生的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弥合知识缺口的表现,是促发幼儿探索与发现的起点。
以哲学之思珍视幼儿提问
哲学产生于惊异,哲学家终其一生都要像孩子一般敏感。不同于很多成人把一切看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对于幼儿而言,周围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异的,因此,每个幼儿都是一个小哲学家。幼儿常常提出诸如“为什么白天会看到月亮”“为什么钟表的指针会转”“姥姥的妈妈从哪里来”等问题。成人解决问题常常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幼儿却不会,因此他们往往能发现很多成人没有意识到的有趣又有价值的问题,且会不断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尽管有时非常不切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是成人之师。
幼儿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我们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像呵护智慧的种子一样珍视幼儿的提问,要俯下身来,基于幼儿的视角、遵循幼儿的逻辑引出讨论,在苏格拉底式对话中澄清彼此的观念和认知。
怀教育之爱鼓励幼儿提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前教育蕴含创造力培养的丰富情境,幼儿园教师要怀教育之爱接纳与肯定每一个个体,用专业智慧鼓励与支持幼儿的提问和探究。
师幼之间安全与理解的情感关系,是幼儿敢于提问与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幼儿与青少年不同,幼儿特别依赖成人,尤其是父母、教师的爱与照护,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建立在安全的情感关系基础之上。在安全与理解的情感关系中,教师能够敏感捕捉幼儿的情绪状态,与幼儿共情“共舞”,同时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接纳与调节情绪。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开发了系列情绪调节产品,这些“情绪产品”的产生源于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倾听与引导,如“我生气了,怎么办”“不开心的事我想说出来,但又不想告诉别人,怎么办”等。
教师用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和幼儿互动,是幼儿探究学习的“催化剂”。教师的专业理念对幼儿影响尤为深远,对幼儿提问的不同态度能反映出教师关于创新教育、创造力培养的内隐观念。教师用适当形式的鼓励,如“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会正向强化幼儿的探索活动;反之,教师以应付或打击的态度,如“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怎么就你问题多”,便可能扼杀幼儿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举全园之力追随幼儿提问
幼儿的探究兴趣是在探究活动的积极情感体验中强化的,幼儿园要举全园之力追随幼儿的提问,支持幼儿成为热情的思考者与积极的行动者。
在内容层面,探究活动应依循幼儿提问“涟漪”式展开。幼儿的提问如同落在水面上的一粒“石子”,搅动起教师与同伴对惯常生活的深度觉察、对表面现象的原理反思,从而泛起“涟漪”式教育探寻,即追随幼儿的惊异,以幼儿的视角和逻辑探寻世界。例如,幼儿在光影游戏中提出“如何建一家电影院”的问题,教师支持他们在电影放映机上进行数次“技术革命”,“杯子放映机—手摇式放映机—定滑轮放映机”,幼儿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解决了36个问题,当然也经历了很多失败,最终有了红蓝3D电影院。
在机制层面,幼儿园应构建支持幼儿小组探究学习的课程机制。由于幼儿的探究兴趣个体差异明显,追随幼儿提问的持续探究活动较难以集体方式开展。因此,幼儿园要“一园一策”,在现有师幼比的条件下探索建立以小组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机制,围绕幼儿计划探究的问题,灵活调配时间和人员给予支持。例如,有部分幼儿问“幼儿园的早餐是怎么做出来的?”教师和后勤人员可以与幼儿组成小组,共同开展探究活动。
在保障层面,幼儿园应围绕幼儿提问调动多方人力与物力资源。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需要幼儿园空间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障。例如,幼儿冬天路过鸡窝,会问“小鸡会感冒吗?”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制作保温鸡窝的活动。幼儿需要和后勤管理教师沟通制作材料问题,需要和班级教师探究鸡窝尺寸与制作方法。有时,幼儿园还需积极与社区、社会资源联系,拓展幼儿直接感知与亲身体验的经验范围。
提问是幼儿向成人发出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世界的信号。珍视幼儿提问,是培育未来社会创新人才的基础。我们要俯下身来,像对待孜孜以求智慧之爱的哲学家一样珍视幼儿的提问;要用教育之爱接纳每一个幼儿,用爱与理解奠定幼儿不断认知世界的安全感,用支持与鼓励“催化”幼儿乐于提问与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要举全园之力“涟漪”式推动幼儿探究解决问题,以小组学习的课程机制保障探究学习的深度,调动多方资源保障探究活动落实落地。
(作者程旭系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助理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王异芳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