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市“磁吸力”凸显 境外机构踊跃参与人民币债券投融资

中国债市“磁吸力”凸显

境外机构踊跃参与

人民币债券投融资

◎记者 张琼斯

中国债券市场再度展现“磁吸力”。近段时间,境外机构普遍看好我国债券市场,积极参与人民币债券投融资业务。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截至目前,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183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人民银行称,下一步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拓展境内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各方积极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全球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离岸市场的合格担保品,持续优化中国债券市场投融资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果。

截至2025年4月15日,共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涵盖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类机构和商业类机构,持有债券总量4.5万亿元,较2024年末的持仓量上升了2700多亿元。境外机构也积极来华发行熊猫债,累计发行量超过9500亿元。

2019年以来,我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债券指数,近年来权重实现稳步提升。

截至目前,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已达到9.7%,较四年前提升了3.7个百分点,并于2024年11月超过日本,升至全球第三;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的权重为10%,已达到国别最大权重;中国国债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中的权重达到10%,是最初预计的两倍。

“从实际收益率、避险属性等各方面看,中国债券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相应地,人民币债券价格波动小、回报稳定。同时,人民币债券具有较高的分散化、多元化投资价值,避险功能正不断增强。

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仍然具有广阔空间。业内专家称,尽管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持仓量稳步上升,但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境外投资者在整个中国债券市场“2.4%”的持债量占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离岸合格担保品,包括将“债券通”债券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性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名单,支持境外机构使用“债券通”债券缴纳“互换通”保证金。

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优化境外机构入市投资流程,支持央行类机构根据投资管理需求进行非交易过户;推出一系列“债券通”“互换通”优化措施,进一步与国际主流交易品种接轨,延续费用减免安排。

中国人民银行面向长期投资者加大宣传力度,与境外投资者、基础设施、结算代理人、托管行、行业协会等各类机构开展座谈和交流,在境内外多地面向主权类投资者开展中国债券市场的宣介。同时有序推动与中东、拉美、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债券市场联通与合作。

在推进债市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注重统筹开放与安全,实时监测跨境债券交易行为和资金流动情况,加强债券市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