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步入青春期,有的孩子开始频繁质疑“我为什么要学习?上学有什么意义?”;有的孩子开始变得脾气暴躁,觉得无法与家长、老师沟通,因为“没有人懂自己”;还有的孩子开始与父母有了距离,不再什么事都和父母分享……心理学认为这些异常属于青春期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问题。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听听家长和专家的建议吧。
王女士 新闻从业者 儿子17岁
家长不要急于去干预
对于孩子青春期的自我认知之旅,作为父母不必做全知全能的领航者,只需成为温暖的见证者。在孩子迷茫时点亮一盏灯,在跌倒时递上一块砖,在绽放时忍住修剪的冲动,让孩子自由生长,我们只需静待开花的声音。
我儿子14岁时,突然将房间贴满“别烦我”的标语,成绩一落千丈。某天他冲我大喊:“读书有什么用?我就是个普通人!”我尝试回忆自己的青春期:曾因数学成绩差而怀疑人生价值,却在文学社团找到表达出口。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迷茫本身即是成长的阶梯。于是,我不再急于说教,而是将他的房门标语换成便签纸:“你愿意聊聊吗?妈妈随时在。”
当他拒绝分享校园生活时,我借鉴了“开放式提问法”。某次晚餐,我指着新闻里的AI发明家问:“如果你有超能力,最想改变世界哪个部分?”他眼睛突然发亮:“让所有人不再被分数定义!”这场对话成为转折点。后来我们约定每周六晚为“吐槽时间”,允许他尽情抱怨学校制度、人际压力。这种方式,让他逐渐敞开心扉。
青少年需要通过具体行动验证自我能力。我们开始制作“闪光日记”,记录他每天的小成就。例如,当他连续三晚熬夜调试代码设计小程序,有了成果后,他嘀咕:“原来我擅长的不止打游戏。”此外,我还鼓励他坚持晨跑,逐渐提升意志力,这些让他意识到:“我虽然不是学霸,但绝不平庸。”儿子的状态越来越好了。
孙女士 中学老师 儿子14岁
及时调整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勇于探索
我的孩子以前非常听话,每天都按照我们的意愿学习,但进入青春期后,他开始质疑学习的意义,认为上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多少帮助。为此,他和父亲对吵,亲子关系一度变得紧张。
因为职业关系,我对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有一定了解,很快就意识到孩子出现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问题,开始寻求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试图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这不是坏事。于是我和他爸爸商量,决定遵循教育规律,调整教育方式,帮助儿子正确认识自己。
我们尝试与儿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倾听他的想法和困惑,而不是一味地输出观点。我们与他分享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告诉他每个年龄段对意义的需要和理解可能会不同,鼓励他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和探索,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和目标。
同时,我们鼓励他多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为了增强孩子的现实感,我们还引导他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在他喜欢或者擅长的领域体验成就感。比如他喜欢画画,我们就鼓励他参加绘画比赛和展览,让他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通过这些努力,儿子开始重新审视学习的意义,变得自信,开始积极规划未来,与我们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王先生 建筑工程师 儿子14岁
孩子迷茫的时候,家长要多陪伴成长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突然变了,说啥也不听,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在学校,他还经常跟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有时候还会打架,为此还叫过一回家长,我真挺纳闷的:原本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成这样了?而且孩子看见我就一脸嫌弃和不耐烦,动不动就说我,这不懂,那不懂,不让我管他……看他这样我内心真是着急。
孩子放学就把自己关进房间,还偷偷给自己剪头发,买的衣服也越来越奇怪。一次,我问儿子:“原来你喜欢这样样式的衣服啊?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儿子一听愣住了,可能原本他以为我会批评他,孩子的防御一下子就松了。当时正好是个星期天,我趁机问他:“儿子,中午吃什么?爸请你吃好吃的。”儿子就说,家附近新开了一家烧烤店,想去尝尝,我爽快地答应了。
借着吃饭,我们一家人聊了很多,孩子觉得学习很无聊、很没意思,我没有当场提出否定,而是让孩子尽情说。除此之外,孩子说在学校过得很压抑,想换个方式……于是,我跟孩子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你现在有迷茫,我很理解,想要找寻适合自己的人生角色也没问题,爸爸妈妈永远都支持你。”我还跟他讲了很多不同的人的人生故事,于是我还给他买了几本他想看的人物传记,我告诉他,不用急于一时,什么时候都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日方长。
那段时间,我有空就陪他打篮球,而他更多时候是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中,我并没有过多干涉。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硬碰硬,这样只能让亲子关系恶化,从而让家长失去帮助孩子的机会,比较合适的选择是多陪伴他们。
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雷秀雅、岳度妍
尊重支持孩子,必要时予以正确引导
许多青春期孩子会出现“我是谁”的迷惑,他们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他们试图用自身积累的知识去回答这些问题,但部分同学无法给出明确答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变得苦恼。
这些都属于青春期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问题。自我同一性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感知和理解,涉及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状态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认识。在青春期阶段,生理的快速成熟和心理发展的半成熟状态产生冲突,阻碍了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春期是从12岁到18岁之间的时期,是从儿童发展到成人的过渡,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和建立自我认同。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自信,人格达到稳定、统一、和谐的健康水平,为成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有时却苦于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孩子的变化和亲子之间的矛盾,了解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可以帮家长更好地适应这一阶段的成长特点。
比如孩子频繁质疑“上学有什么意义”,其实是对生命意义有了较深的思考和对自身兴趣和价值的探索。如果孩子脾气变得暴躁,觉得不被人理解,可能是因为他开始形成一些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但又缺乏安全感和认同,便表现出退缩回避的形式。虽然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迷惑,但正是这些困惑激励着孩子去探索、发展、追求,家长可以给予尊重支持和必要时正确的引导。
健康完整的自我同一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和目标的决策,并在面对挑战时保持韧性。健康的自我同一性可以为个体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如果个体在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可能会导致焦虑、迷茫或身份认同问题。
如何帮助青少年完成自我同一性发展呢?
首先是提供宽松包容的家庭环境。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正是容易迷茫的阶段,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孩子与家人、朋友等建立稳定和支持的关系,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困惑和感受来获取信心和指导。
其次,自我同一性的完整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做支撑,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实习等,拓宽视野和经验范围,从中发现新的兴趣和潜能。
第三,青春期也被称为“同一性危机”阶段,个体很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的危机,可能在行为表现上出现变化,甚至是有些“叛逆”,这其实是一种尝试,只不过方式不够成熟。因此,家长做好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不过要注意引导的方式不要过于生硬和专断,启发式引导则更为有效。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