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文化观察丨航展背后的文化动能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于11月17日在珠海圆满落幕。
连日来,“歼-35A亮相”等航展相关内容持续火遍网络,更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为期六天的航展,总参观人数达到近60万,签约金额超2800亿人民币。
两年一届的中国航展为何有如此魅力?除了“硬核”装备让航展“高光时刻”频现外,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动能,或许也是答案之一。
1
“最硬核的展会”爆火
“今天,追飞机!”这是第一次去珠海看航展的黄楚懿在开幕式当天发的朋友圈。
11月12日至11月17日,这样的朋友圈,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炫耀”。
连日来,歼-35A、歼-20和俄罗斯苏-57战机首次“会面”、红旗-19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首次亮相、歼-15T舰载战斗机首次公开露面……珠海航展的多个“首次”以及“陆、海、空、天、电、网”全领域大国重器的集中亮相,在各大社交平台频频刷屏,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记者打开抖音平台发现,“2024珠海航展”话题播放量达20.3亿次,新浪微博“珠海航展”话题阅读量23.5亿、讨论量146万。
现场观展情况同样火爆。早在开展前几天,珠海国际航展中心门票就已售罄。“每天9点就刷购票页面,只抢到了15日金凤台观演区的票。”北京游客普女士说,丈夫是个军迷,这次他们带着不到6岁的女儿来现场,“想给她种下一个飞行梦”。
山东观众张先生说:“观展的人太多了,我看到周边民宿还加设了观景台,还有抢不到位置的游客在附近天桥和周边山坡上观看表演。”
在机场跑道两侧的最高处、视角最好处站满了观众,他们中有不少是专门“追飞机”的摄影师。毕业于航空航天专业的自媒体博主辛语哲说,“经常被飞行中的力量与美感吸引,航展像一座桥梁,让观众了解创新与背后的历史,承载着对航天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自2008年开始,网名为“AK630”的摄影师参观了每届中国航展,他也去过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巴林等地举行的国际航展。“参加航展像完成一次‘打卡’。”他说,“我认为航空文化的魅力,就是在每一场飞行表演中,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也体现在这些高精尖的武器系统上。”
据介绍,本届航展展览规模创历史新高,首次实现“一展多地”,珠海国际航展中心共启用13个展馆,此外还有斗门莲洲“无人系统演示区”和金凤台观演区。共有47个国家和地区的1022家企业参展参会,其中包括159家境外展商,较上届增长104%。
黄楚懿说:“开幕式上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歼-20、运-20、歼-35A,同时,苏-57的落叶飘也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大一架飞机在天空中很轻盈,但落地之后又给人一种很强的震撼感。”
2
文创:“带得走”的航天文化
航展文创产品销售也异常火爆。“文创店都排大长队,模型、钥匙扣、徽章经常卖断货,不断补货还是供不应求。网店上的很多产品也经常断货。”来自徐州的观众戴先生说,他选购了很多徽章和钥匙扣寄回去,送给同事和亲友留念。
在兵器馆,一款售价约2万元的半真枪文创引人注目,限量135套,短短三天内即被抢购一空。曾四次观展的笑天说:“第一次观展是2004年,那时只有类似儿童玩具的一些纪念品。这次印象最深的文创是歼-20、歼-35A两款隐身战机模型,这在20年前,即使是最乐观的军迷也是根本想不到的。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航空工业水平的进步,令人无比骄傲。”
收集和交换徽章,也是历届航展中最热门的项目,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以徽章为媒,军迷、航迷、行业专业人士以及普通观众围绕大国重器等共同语言分享与交流航空航天知识、国防军事知识和见解,不同观众之间产生了交流的“火花”,形成了独有的航展文化景观。
“航展徽章像社交的钥匙。”一位多次参观航展的观众说,“通过‘以物易物’的过程,慢慢地大家就熟悉了,认识了很多业界内外的朋友,挺有意思的。”徽章虽小,却是一个窗口,展示着大国重器的发展,传递人们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期盼。
军迷高先生认为,这些“带得走”的航天文化,是一种场景消费,观看飞机和飞行表演后的激动心情会促使人们去购买相关的文创产品,也进一步展现了中国航展IP形象,弘扬了航空航天文化和精神。
3
航展背后的光荣与梦想
世界航展,已有百年历史。从1996年到2024年,28年间,中国航展从无到有,已然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展览意义。
摄影师“AK630”说:“在一届一届的航展中,能清晰地感觉到我们国家的航空实力在一步步走向强大,这正是航空文化的魅力所在。”
辛语哲分享了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个瞬间:“歼-20划过蓝天,我用镜头捕捉到它在阳光下机身的流线轮廓与涂装的隐身效果。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中国航空工业几十年努力的结晶。歼-20不仅是一架先进战机,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我想用摄影作品向观众传递它背后的技术进步和文化自信。”
除了大国重器多个“名场面”刷屏外,“航展现场全场观众齐唱‘歌唱祖国’”“珠海航展看得我热血沸腾”“为什么祖国的天空英雄辈出”“听到大合唱的那一刻热泪盈眶了”等充满家国情感的热搜也屡屡冲上榜单,彰显了航展背后的文化共鸣。
“心里很激动,歼-20、歼-35A都出现了,感受到了国家繁荣富强!”一名香港观众说。“我感到无比骄傲。”黄楚懿说,“有机会还想看航展,在哪办都会去的。”
航展也是一道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军迷“太湖啥个”认为,对青少年来说,航展可以沉浸式体验航空航天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能激发他们对未知探索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航展上,“白帝”空天战斗机、“寒光”通用垂直起降平台模型等亮相,这些都是航空主题科幻IP“南天门计划”的内容。在中国航展上,“科幻照进现实”以文化创新的形式向观众呈现。
除珠海航展外,近年来,航天航空文化IP还以多种形式进行了探索,并受到关注。以神舟传媒、新华网等联合主办的“无穹——中国・航天沉浸艺术展”为例,据联合策展人许玉介绍,项目开展后迅速成为热点,元旦假期三天,每天都有接近五千人次参观。“这个展览,不仅要展现中国航天的荣耀和成就,更应该有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我们延绵的精神。”许玉说。
在春节、暑假、国庆等假期,去海南文昌追火箭、去贵州平塘看天眼、去内蒙古看神舟飞天等“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游也成为一股旅游新潮。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仅5月3日当天,文昌就吸引了近8万名游客。此外,同样“硬核”的军事博物馆等展馆也经常一票难求,并在社交媒体上热度高涨。
“‘大国重器’承载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正成为红色旅游资源热点,也是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说,“‘大国重器’旅游能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背后的爱国情怀、精神传承和文化底蕴。”正如许玉在接受采访时说:“‘航天’不仅与航天事业的‘航天人’有关,也与亿万个我们息息相关。”